
团队成员与共模半导体董事兼CTO张宇合影
近日,共模半导体技术(苏州)有限公司迎来了上海大学 “芯耀申城” 实践团队的到访。围绕 “通‘芯’探‘微’——‘AI+’背景下上海集成电路企业人才供需匹配与产教协同优化研究” 课题,实践团队与我们开展了一场深入的产学融合专题调研。董事兼 CTO 张宇从企业实践出发,为团队解析了 “AI+” 浪潮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供需现状与产教协同路径。
高性能模拟芯片领域的
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思考
张宇总先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共模的核心定位:致力于研发高性能模拟芯片,目标成为 “中国的凌特”。目前公司产品涵盖高性能电源、高速高精度 AD/DA 及通用精密模拟芯片,聚焦工业、新能源、通信、医疗、汽车等应用方向。由 7 位博士、12 位硕士领衔的 30 余人团队(核心成员大多来自 ADI、Linear、Maxim 等知名企业,实战经验丰富),我们已量产芯片 40 余款,在模拟芯片领域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
张宇总为团队讲解模拟芯⽚发展与应⽤
“AI+” 与人才需求:
跨界融合的挑战与机遇
谈及 “AI+” 对行业的影响,张宇总指出,当前 AI 主要赋能数字芯片设计,对模拟芯片设计的影响相对有限,且在半导体行业的落地进程缓慢。“要让 AI 真正赋能半导体产业,关键在于培养既懂半导体又懂 AI 的交叉人才。” 他强调,这类人才需要兼具芯片领域的专业知识与 AI 技术的应用能力,才能架起技术融合的桥梁。
在人才标准上,张宇总的观点打破了传统认知:“半导体行业的人才未必需要硕士、博士,悟性、兴趣与决心往往更重要。” 他认为,企业更看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尤其是在 “AI+” 背景下,能否将 AI 工具和芯片研发实践结合起来,是衡量人才价值的重要标准。

张宇总为团队成员分享“AI+”背景下半导体⾏业⼈才需求相关⻅解
产教协同:
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衔接之道
张宇总结合共模发展经验,深⼊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的现状。他认为,高校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直接满足企业量产需求,而校企合作搭建了两者协同的平台。“像我们与复旦大学、北京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合作,就是希望形成产研双轮驱动。”
同时张宇总也指出,产教融合需要更顺畅的系统:“学校的科研创造要能走进企业,企业的资金要能合理流入学校,同时还得规范化运作避免乱象。” 这⼀观点为团队研究 “产教协同优化” 提供了重要的企业视⻆。

张宇总分析当前产教融合的现状
总结
这次与上海大学 “芯耀申城” 团队的交流,让我们对 “AI+” 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产教协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。未来,共模也期待与更多高校、机构携手,探索更优路径,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!